|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黄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黄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键词:黄骅市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黄骅市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qqid5784679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182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前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期,是承前启后,抢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五年,是我市建设现代化滨海中心城市、打造冀中南发展增长极的关键时期。
    《黄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中共黄骅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十二五”规划,是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市的重要规划,是“十二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园区规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基础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全市正处于承前启后、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严峻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前完成。总之,“十一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为“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7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1.2亿元,年均增长15%;全部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5.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亿元,年均增长2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3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327.5亿元,年均增长27.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20.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9.43亿元,年均增长19.2%。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10.8 ︰47.9 ︰41.3调整到2010年的11.3︰42.8:45.9,其中第三产业提高了4.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效果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畜牧、果品、蔬菜、水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家,农业产业化率达33.6%。主导行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化工、五金制造、汽车装备、现代物流四大支柱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7%。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1.8%。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会展招商、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增强。
    3、综合大港正式通航,港产城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渤海新区确立了“一市三园”管理体制和港、产、城协调发展模式及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发展大城市的发展战略,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十万吨级航道顺利通航,渤海新区产业加速聚集,黄骅新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2010年渤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32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2.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7亿元,渤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4、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时期,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建设以“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为着力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完成了城市规划修编。水利、交通、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品味逐步提升。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210项,完成投资120亿元。编制了5大类、29个城市专项规划,建成了城市规划展馆。建设了“5+5”路网、昌骅大街、学院路、北外环等一批道路工程,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10公里,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推进了总投资100亿元的新城“十大工程”,26平方公里新城起步区全面启动。建设高标准住宅小区17个、游园15个。沧盐二期、骅西小区、海韵小区、电信二期、捷新苑、阳光新城等一批精品住宅和金都、华城、众诚、广信等一批高层住宅林立而起。建成了南湖公园、文星湖公园,新建了海滨学院、骅西小学、学院路小学。新民居建设同步推进,全市已有22个示范村(社区)开工建设,其中,多层住宅楼115栋,连体别墅32栋,总建筑面积32万平米,总投资达到3.5亿元。我市新民居建设走在了沧州市的前列。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3%,比2005年提高了21.5个百分点。
    5、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建设超千万元项目331个、超亿元项目57个、超5亿元项目10个,累计完成投资246.6亿元。信诺立兴重交沥青、金华化工16万吨离子膜烧碱、鸿承集团顺酐、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风力发电一期二期、宏泰专汽、光华专汽、新城“三横两纵”道路、神农冬枣深加工、鑫海水产科技示范园等重大项目拉动了我市经济的增长,对未来发展形成了重要支撑。
    6、经济开放度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时期,大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招商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招商实效,我市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引进国华风力发电一期二期、海鑫五金等外资项目共14个,累计利用外资4838万美元。引进震龙高档炊具、格鲁博压铸等省外项目,累计引进省外资金44.7亿元,完成出口创汇7亿美元。
    7、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20.9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降低18.4%和12.9%,工业万元增加值耗水量24.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
    8、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一五”时期,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全市人民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58元,年均分别增长17.2%和15.6%,分别翻了一番多。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投入1.14亿元,共新建、扩建、维修学校50所,面积95660平方米,改造危房44562平方米。文体广电事业长足发展,群众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全市城乡有线电视覆盖率90%,入网率40%,有线电视入户总数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6000户。建成了河北海盐博物馆、综合健身馆。开展了非遗普查保护,12人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遏制。全市人口出生率由2005年的12.23‰下降至2010年的11.24‰,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05年的116下降至2010年的113。卫生资源配置快速增长,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我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678个,平均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人,平均千人口拥有床位4.2张。新建市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博爱医院和神农居医院,扩建市中医院病房大楼,并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93%和99.4%。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得到保障。建成了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并投入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二节  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未来五年,是黄骅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即将出台,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为我市发展获得国家层面支持提供了宏观环境;河北省把“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目标,优先支持发展包括渤海新区、黄骅在内的“11县9区1路1带”沿海地区开发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撑和政策支持;黄骅综合大港投入运营,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冀中南工业聚集区的建立,为我市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黄骅有良好的发展基础,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但也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沿海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地都在打沿海牌、做海洋文章,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加突出;经济总量偏小,水平偏低仍是我市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所处的区位、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工业基础薄弱,附加值低、财税贡献率不高;经济外向度低,大项目依然偏少;老城基础较差,公用设施不足、功能不完善,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统筹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加大;一些部门工作效率低,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非法阻工还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抢抓河北沿海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三大任务”,打造“五个黄骅”,实现“五年翻两番”。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统筹港城、城乡、工农互动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关键,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港口这一核心资源优势,以港带产,以产兴城,实现港产城一体发展;突出民生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保稳定,以发展惠民生,以发展促和谐。
第三节  发展定位
    黄骅“十二五”时期的区域战略定位是:冀中南区域经济增长极;亚欧大陆桥新通道桥头堡;环渤海湾重要的临港产业隆起带;现代化滨海中心城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实现“五年翻两番”;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临港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百万人口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经过五年的发展,综合实进入全省前十名,建成一个环境优美、城市现代、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全新黄骅。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9%以上,到2015年经济总量达到64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2%,总量达到5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2%,总量达到2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以上,五年累计完成1170亿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比重调整到10:49:41;化工、五金制造、汽车装备、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黄骅片区与中捷片区经过近期、中期两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到2015年,人口规模达到6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
    对外开放呈现新气象。经过五年努力,力争使全市经济开放度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区域开放布局更加合理,形成充满活力的对外开放工作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实际到位外资、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0%以上。
    资源环境得到新改善。加大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城乡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工业万元增加值耗水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总量达到沧州市要求,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氰化物、石油类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卫生、文化创新和社会保障体系。率先普及高中和幼儿教育,全市教育达到沧州一流水平;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第三章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进一步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全力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促进经济快速腾飞,加快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优化整合,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一节  构筑“临港、临城、临镇”产业分布格局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海经济为龙头,构筑“临港、临城、临镇”产业分布格局。临港,即推动重大项目向港口聚集,形成以钢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装备、机械加工、港口物流等为重点的临港产业区;临城,即以区域总部、商务服务、商贸商业、科技创新、职业教育、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临城产业区;临镇,即依托乡镇园区,形成以五金制造、精细化工等为重点的临镇产业区。
第二节  培育八大特色产业集群
    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沿海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向沿海转移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黄骅市产业定位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港口物流、海水养殖及海产品加工等产业。重点培育八大特色产业集群:以信诺立兴煤焦油深加工、金华化工、鑫亿化工、黄骅氯碱、鑫海石化、浅海石化为骨干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产业集群;以北汽集团、宏泰、昌骅、光华为骨干的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金海五金、中联五金、五鑫花园、震龙、格鲁博、为骨干的五金制造产业集群;以伦特、华雨、葆通、东方为骨干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京海物流、长海物流、成宇物流、黄骅市物流中心、金宝商贸物流为骨干的临港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产业集群;以鑫海养殖、东源加工为骨干的海水养殖及加工产业集群;以宏达、荣泰为骨干的模具产业集群;以官庄、常郭蔬菜大棚种植和以天天、国润、神农、华夏为骨干设施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第三节  抓好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建设
    根据渤海新区“一区多园”的产业发展布局,以冀中南工业聚集区为中心,以黄骅经济开发区为重点,依托黄骅港的区位、产业和交通优势,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工业向园区转移、企业向园区集中,着力建设一批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工业园区。启动羊二庄临港工业区、南排河临港工业区、城北工业区、齐家务临津工业区建设,完善白庄工业园、吕桥和羊三木工业园、滕庄子企业家园、李村印刷工业园建设。争取将吕桥、羊三木工业园区列入省级工业聚集区。按照“大项目进新区、科技环保型项目进市经济开发区、中小项目进乡镇园区”的原则,优化项目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实施异地投资税收分享,简化项目入区审批,建立高效管理体制。
 
               第四章      调整产业结构  打造冀中南区域经济增长极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抢抓河北沿海地区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难得机遇,遵循“强二增三”的发展思路,做强做优第二产业,做大做特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支撑全局作用的临港大工业,倾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环渤海湾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面向港口、黄骅周边、京津等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继续壮大冬枣、蔬菜、畜牧、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设官庄设施蔬菜、常郭食用菌、聚馆孔店冬枣、旧城绿芦笋、南排河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向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观光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食用菌2万亩,总产量实现60万吨。
第二节  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产业上水平、产品提档次、企业增效益,壮大提升汽车装备、石油化工、五金制造、塑料模具等传统产业。汽车装备产业,按照“发展整车、做优专用、做强配件”的思路,依托北汽项目,带动配件、模具等配套产业发展,以宏泰、光华、昌骅、瑞尔等为骨干,打造汽车产业基地。2015年力争达到年产50万辆,产值500亿元。石油化工产业,按照“集约集聚、延伸链条、循环发展”的思路,在加快吕桥石化工业园建设的同时,加强与临港化工园区对接,推进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发展延伸化,努力形成石化、盐化、煤化相互补充、上下游产品相配套的循环化工产业格局。五金制造产业,按照“企业大型化、品种多元化、技术高新化”的思路,以市经济开发区、白庄工业园为基地,依托金海五金、震龙、格鲁博等骨干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五金产品,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塑料模具产业,加大力度吸引大型模具企业,促进模具产品结构由低端向高中端转变。玻璃钢行业向碳纤维开发与应用方向转变。
第三节  发展临港产业
    加快黄骅发展的优势在港口。把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作为加速沿海开发开放的战略重点,研究制定临港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沿海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立足港口、区位、土地优势,加强与国内外500强企业的对接合作,大力发展钢铁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加工等大进大出型产业,争取引进、建设一批大型临港工业项目。加快京海物流、长海物流等项目建设,发展港口物流产业,建设临港物流基地,打造临港产业隆起带。
第四节  培育新兴产业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把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培育生物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巩固提升商贸、餐饮、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会展等高端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综合型总部、功能型总部和中小企业总部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搞好各类特色专业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我市区域交通中心的优势,规划建设规模大、标准高、辐射力强的商贸物流基地和中国矿产品交易市场,使黄骅成为重要区域物资集散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第五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企业循环、区域循环,工业、农业、城市循环,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益的增长方式。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取缔无证企业,削减高耗企业,限制低产企业,搬迁污染企业,坚决淘汰小炼油、小化工等企业。建立环境准入制度,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五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经济发展战略支撑
 
    按照“优化布局、配套成网、健全体系、提升能力”的要求,继续强化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能源基础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有效供给的能力,为黄骅经济发展构建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发展民生水利的战略机遇,加强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体系,提高城乡饮水安全质量。
    提高农村饮水安全的标准和质量。以杨埕水库、大浪淀水库为水源,建设供水工程——净水厂2座,对全市农村进行全覆盖,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模式,彻底解决农村饮用苦咸水和高氟水的问题。
    继续加大农业节水灌溉投入。对设施农业、特色作物的节水灌溉工程予以大力支持,计划新建节水灌溉工程5万亩,安装地下管道30万米。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沟渠清淤和泵站建设为重点,对全市的支、斗、毛渠轮清一遍,增强排涝淋碱能力。规划挖坑塘120个,清淤沟渠70万米,建设泵站20座。
    重点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重点谋划完成南排河、老石碑河、子牙新河、沧浪渠、北排河、捷地减河、新石碑河、老黄南排干、新黄南排干等9条河流的治理工程。
    继续推进农业生产桥梁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重建65座农村生产桥梁。
    完成海堤加固工程。重点完成薄弱堤段和防潮闸建设。
第二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东出西联、南北贯通、内网加密、外部连接”的原则,以“五高、四铁、三路”为支撑,完善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公路网络,建设与黄骅市未来发展和城市各项功能相适应、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开放、高标准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实施与保港高速、邯港高速等高速连接线工程,推进205、307等部分国省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依托205、307绕城、中疏港路西延、港城快速路、化工大道西延等道路,打通港城交通大走廊,完成黄骅新客运站建设,实现与渤海新区各组团30分钟通达,建成四通八达、畅通快捷的开放型交通体系。加强连接沿海三市的五大廊道建设,包括海滨大道、滨海公路、沿海高速公路、高铁、城际轻轨。
    高速公路。建成保港高速、邯港高速公路黄骅段,完成津汕高速公路黄骅北互通改造。
    国省干线公路。建成港城快速路、歧(口)河(间)公路,升级改造黄辛线、G307黄骅市东段、G307与黄石高速公路重线段和G205慢车道,完成化工大道西延、G205黄骅绕城段南伸、G307慢车道(黄冯公路)大修。
    乡村公路、桥梁。新建、升级改造9条乡村公路。在主要干线公路上,修建9座桥梁。在乡村道路上,修建17座桥梁。
    客运。通过建设一级客运站,改造客运线路,发展和基本建立市区公交、市区到乡镇、乡镇到村庄的三级城乡客运网络,实行区域运营、集约经营、公交化运行,以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
    机场。建设渤海新区支线机场。
    第三节  加快通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通信。进一步扩大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网络容量和覆盖面,积极拓展宽带业务,扩大光纤接入网规模,大力发展3G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新一代互联网和高速无线接入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网络,着力推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工程。建设和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强化信息安全,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电力。充分利用好现有供电能力。实施农网升级改造三年规划,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幅提升农网供电能力。根据实际负荷密度确定电压等级,到2015年逐步弱化35kV电网,着重规划110kV变电站、10kV开闭所布局及全市配电网网架结构。
 
 
第六章      推进黄骅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以城促港、以城兴产”的方针,按照“提升老城、拓展新城、构筑港城”的思路,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按照大城区、大城镇、大村庄齐头并进和协调发展的思路,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和城镇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把黄骅建设成为现代化宜居港口城市。
第一节  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全力打造黄骅新城。按照“东西对接、连通港口、拉开框架”的思路,加快推动投资100亿元的“十大工程”建设,重点发展政务、物流商贸、旅游、文教、科研等城市职能,进一步完善道路畅通、城市排水、城中村改造、绿化亮化美化及街道景观整治、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打造一批高品质特色街区、样板道路、风貌建筑、示范小区、文化广场和标志性建筑,逐步形成与现代化港口相适应、与工业区同步发展的渤海湾西岸城镇群中宜居、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新城。到2015年,基本完成黄骅片区与中捷片区的东西对接,城市人口达到65万人。
    加强重点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聚集农村人口、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作用,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综合型、加工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小城镇,建设一批与市区相呼应、辐射周边乡村的中心城镇,重点培育羊二庄、吕桥、南排河等中心镇。抓好主城区周边中心镇建设,为主城区扩展打好基础。
    彰显城市品味和特色。黄骅新城要加快对海滨地区城市景观、空间布局和建筑风貌的开发,集中布置高层建筑区,突出海、城、港景观完美结合的城市特色,全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海滨城区风貌。
    提升城市经营与管理水平。创新完善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城建投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搞好生态景观、路网设施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重点抓好环境卫生、“五乱”治理和景观改造,加快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步伐。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交通、城管、安保、消防等领域,实现城区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管理。
第二节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新民居建设。将新民居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示范带动、逐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一环、一线、八中心”新民居示范工程,逐步将全市327个行政村统筹建设成78个新型农村社区,到2015年力争完成70个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30%农民住进新民居。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杠杆作用,集中使用教育、农业、交通、水务、卫生等部门专项资金,做大做强一批中心示范村。
    推进农村配套改革。坚决落实上级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促进农村资源可流转、可置换、可交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发挥市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用,推广滕庄子乡刘七庄村土地流转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征地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三节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优化城乡布局。以黄骅城市总体规划为统揽,依据“四个规划”(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农村土地总体规划、新民居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中心村,整理城边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搬迁不宜居住的村,完成“一环”、“一线”、“八中心”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坚持把土地集约流转、经济园区建设与农民新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济集中,实现项目、基地、园区、产业整体推进。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促进基础设施工程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统筹城乡人口流动和劳动就业。逐步建立区域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劳务市场和户籍管理制度,推动贫困农村人口跨行政区流动和就业。
 
 
第七章      发展绿色经济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全面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以改善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把加强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把强化执法监督和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作为保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以建设生态示范新城为目标,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生态城镇、生态乡村、生态社区。加大工业污染防治,遏制生态恶化,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增强环境承载力和竞争力。
    抓好工业污染防治。通过结构调整、工程治理和管理减排等方式实现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的削减。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进对化工、建材、模具、禽畜养殖等重点企业的整治。对全市重点企业及排污大户定期审计和信息公开。扩建现有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加快市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综合防治农业污染、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提高农村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对大气污染、固体物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整治。积极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内河水质。
    打好生态环境建设攻坚战。以保护海岸线和沿海湿地为原则,以生态环境为重点,实施“花海绿廊”工程。一是加快建设沿海滨海绿廊。利用成熟的盐碱地造林绿化技术,选择白蜡、杨树、槐树等适宜树种,重点抓好海滨大道、沿海高速、滨海公路、海防公路以及国省干道等沿线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打造沿海绿色走廊。二是搞好花海工程、绿化工程。重点在黄骅新城进行绿化美化,特别是在黄骅主要出入口、滨海地带进行花海景观工程建设,打造花团锦簇的城市景观。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方式。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型、节约能源型、环境保护型产业,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一批生态循环型乡村,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
    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重点在石油化工、汽车装备、五金制造、现代物流、塑料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选择鑫亿化工、宏泰专汽、五鑫花园、京海物流、荣泰模具等5家企业作为循环经济试点,鼓励重点企业采用余热余压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
    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以渤海新区港城区、化工产业园区和中捷石化园为依托,高标准规划建设临港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将石油化工、汽车装备、五金制造、现代物流、塑料模具、蔬菜冬枣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海水养殖及水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项目循环配套,将各乡镇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普遍改造为循环经济园区,形成完整的废旧物资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实现土地、水、能源等战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
    建设生态循环型村镇。大力推进农牧业生产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选择官庄乡和孔店村作为农业生态循环试点,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培育和完善“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循环链等农业产业链,建设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开展农村绿色生活社区建设,重点搞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实现肥料就地还田、秸秆集中利用。
    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重点加快市乡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三大体系建设。以新建住宅小区和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建设推广中水回用、热量分户计量及温控系统。积极组织绿色有机产品货源,通过绿色采购、绿色服务引导绿色消费,创建循环经济型试点乡镇。
第三节  抓好节能降耗工作
    坚持发展与节能同步、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指导方针,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推广为重点,以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为目标,强化全民节能意识,抓好全市节能降耗工作。
    严格节能审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鼓励和支持低能耗产业发展,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严格高耗能行业准入条件,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杜绝能源浪费。
    大力实施节能技改,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把节能技术改造作为工业节能的重要手段。严格按照工信部公布的《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目录》,淘汰落后产能。
    抓住耗能大户,实施重点监控。对我市耗能超千吨标准煤的信诺立兴、金华化工、国茂皮革、中盐长芦等16家重点耗能企业实施能耗对标,签定责任状,随时监控,及时督导。
    做好重点领域节能,节约社会用能。加大建筑、农业、交通、商贸及公共机构节能力度,推广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技术,确保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能耗全面下降。
 
第八章      深化体制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抓住河北沿海地区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难得机遇,深化各项改革,创新政府服务,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依托大港优势,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和区域合作,把黄骅真正建设成为带动冀中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紧紧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行政管理、财税、教育等体制改革,积极培植发展新优势。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加强社会管理,注重公共服务,强化行政权力监督,规范执法;继续推进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程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推进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规范和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提高对公共服务各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投入力度。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的宏观导向作用,完善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后评价机制,使投资决策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效益。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广泛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资金补助、财政贴息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撬动社会投资。采用BT、BOT、TOT等多种运行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环保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间接融资,加强银政、银企合作,争取更多的贷款和资金支持,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新提高的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医改政策。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救助水平。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减轻基本用药费用负担。加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和建设力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责任,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扩大“两免一补”覆盖范围,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创新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办学的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加快民办教育发展。在培养方式、管理制度、学校评价制度和教师考核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依托港口和交通设施建设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的原则,加快完善招商机构,加快建设专业化招商队伍,加大“一把手”招商力度,推进专家招商、团队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在招商数量和引资规模上实现大的突破。借助河北沿海地区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招商的整体引资平台,在重要媒体统一推介,通过联合举办和参加各种类型的招商经贸活动,打造整体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
    搭建综合开放平台。加强黄骅经济开发区、白庄工业园、吕桥工业园、临港工业园等工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植利用外资的“窗口”。重点加大园区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以及通讯、宽带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外商配套设施建设,为外商提供较舒适的生活场所;充分利用已进园企业的示范作用,在产品的前伸后延上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在汽车装备、物流等产业的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上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孵化和辐射功能。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扩大与国内外经公司的合作,巩固现有劳务输出渠道,不断扩大新渠道、新领域,争取更多的劳务输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植重点,努力实现境外加工贸易的新突破,选出重点企业进行大力扶持和引导,积极探索境外带料加工装备业务的新路子,分析国外市场状况,找准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切入点。
第三节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树立大开放和区域全方位合作观念,发挥“桥头堡”功能,依托产业基础,促进与冀中南腹地、京津、沿海地区、华北、西北地区的互利合作,尽快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依存、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加强与京津战略合作。在战略资源、关键技术、高端人才、信息网络、咨询服务等方面,与京津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建立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积极承接京津产业向沿海地区延伸转移,支持和鼓励京津骨干企业参与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共同构建临港产业基地。
    加强与其他沿海地区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曹妃甸、秦皇岛及辽宁、山东等地区重大基础设施的衔接,积极开展产业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实现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加强与纵深腹地合作。依托黄骅港的区位、产业和交通优势,加强与晋、蒙、陕、甘、宁等纵深腹地及鲁、豫、辽等毗邻地区的合作,坚持互惠互利,探索“飞地”政策,联合建设产业园区和专业码头,扩大口岸与腹地直通及进出口货物运输服务范围,为广大腹地在资源开发、产业升级、出口贸易、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高效服务。
第九章  加快社会进步  构建和谐黄骅
 
    “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发,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快和谐黄骅建设进程。
第一节  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教竞争力,形成科技教育、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为黄骅经济腾飞提供强有力的科教人才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黄骅经济开发区、羊二庄工业园区、羊三木工业园区为平台,以模具产业集群为示范,以现有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为龙头,催生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培育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产学研结合和资源整合,强化上、中、下游配套产品的开发,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具有黄骅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带动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到2015年,通过实施火炬计划、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计划、新产品试制计划,壮大发展现代工业园,新上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成国家级模具工程研究中心、水产原良种繁育工程研究中心;培育电子信息、精细化工2个产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开发12种高新技术产品,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5%以上。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根据黄骅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实施“乡镇初中进城工程”,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确保“建设一所、达标一所,建设一所、使用一所”,坚决杜绝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小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与中小学布局调整、改造薄弱学校结合起来。一些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或生源不足的学校应通过调整学校布局予以撤并,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切实解决城区内中、小学大班制问题,将城区内中小学的班额控制在标准以内,城区内每所小学在校生控制在1800人以内,每所初中在校生规模控制在2000人以内。
    至2015年,建设拥有10所以上高等院校的高校教育基地;新建综合性特教学校1所、高中1所、初中7所、小学7所;初级中学保留11所、小学保留91所;改扩建幼儿园27所、中小学54所;初级中学平均规模达到10轨1500人以上、小学平均规模达到2轨450人以上,基本取消单轨制小学。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应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促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开发为重点,以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加快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实现管理制度完善、队伍结构优化、体制机制科学、智力潜能迸发、人力资本增值、辐射作用明显的人才资源开发目标。
    到2015年,构建完备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开发机制,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营造人才创新创业和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十二五”期间,我市人才增长速度应赶上或超过沧州平均水平(年均增长7.4%),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人才密度达到8.5%。围绕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布局,积极调整人才资源在各个行业间的布局,重点加强五金制造、资源化工、塑料模具、汽车装备、现代物流等我市特色产业专业人才配置。到“十二五”末,使上述领域的人才密度、人才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我市特有的人才优势。
第二节  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发展文体广电事业。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基本建立适应发展要求、文化设施完备、活动内容丰富、组织机构健全、服务对象广泛的文体广电基础建设新格局;文化阵地覆盖面、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科技含量、文化服务能力等达到高标准。一是建设文体广电中心。包括:文体广电大厦、广播电视发射塔、体育场(内设足球场)、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影视中心等。二是及时更新陈旧的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播出、接收、发射等设备,保证专业设备向大台看齐,保持领先水平。确保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面和清晰度。三是完善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体系,10个乡镇全部建成高标准文化站,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培育群众文艺队伍。建设农家书屋,解决农民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四是大力推进社区、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体育健身路径和健身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实施数字电视工程。根据“三网”融合的新形势,探索适合网络公司发展的管理模式,制定数字电视发展规划。围绕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标清变高清、看电视变用电视,做好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把数字电视建成信息资讯平台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平台。一是城乡网络建设方面,2011年做好城区光缆干线的升级改造,2012年完成城区老楼区一户一线改造。2012年起启动干线、分配网双向改造,网络向双向功能发展。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争取空白村全部通上有线电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数字电视整转方面,按照国家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时间表,稳步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实现由模拟转数字的升级换代。2012年完成城区和港区的数字电视整转,逐步关断模拟信号。选择有条件的农村,推进农村数字电视整转,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三是结合城市发展,与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管网,与新建小区同步建设小区地下管网,形成科学合理的地下管网路由。
    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加大对非国办文化产业投资经营的政策引导力度,在宏观调节、舆论引导、政策约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大格局、多层次、多行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实施精品创建工程。切实加强精品创作、生产、传播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实行专项扶持和重点攻关,强化保护举措,提高创作水平,确保作品质量,提升文化品位。要积极提炼一批具有传承和创新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重点创作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精品,大力扶持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市场发展潜力、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导向示范作用的项目。
    提高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新建三级综合医院2处、二级综合医院7处、专科医院6处、中医院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处、妇幼保健机构3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处、市级急救中心1处、急救分中心2处、急救点6处。二是健全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由新建的三甲医院和市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节点,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社区医疗投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社区)、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目标。三是加强疾控预防控制,全面实施国家扩大规划免疫规划,11种免费接种疫苗以乡镇为单位有效接种率达90%以上,完成对15岁以下的人群乙肝疫苗补种任务。四是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及时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保护劳动者健康。
    积极推进其它社会事业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抓好气象、防震、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健全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体制,加强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和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广泛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做好拥军优抚工作,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切实保障优抚对象合法权益。加强档案资源管理和档案馆库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第三节  倾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黄骅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扩面提标,加快构建社会保障全覆盖体系。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含在校大学生)、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实现基本保障全覆盖。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困难等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和救助等公益性事业,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管理服务网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
    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机制,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防控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和安全生产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体制、安全生产承诺制和安全生产预警应急体制,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事故,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食品、药品、供水、供气、供电、危爆、消防、交通等领域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
    推进平安黄骅建设。积极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处理,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现场办案等信访工作机制,发挥联合接访中心作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努力化解信访积案,争创河北省信访工作先进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管理,最大限度消除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为全市加快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  提升文明程度,建设“文明黄骅”
    培育黄骅人文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明,培树全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培育豪爽质朴、吃苦耐劳、宽容乐善的“绿色大洼文化”,挖掘培育厚德守信、英勇无畏、刚毅自强的“红色英雄文化”,挖掘培育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创新创优的“蓝色海洋文化”,把文化打造成“活的灵魂”,以文化凝聚起建设滨海中心城市的强大精神力量。
    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打造文明之城。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城区全覆盖、农村电影放映、村民文化娱乐中心、农村社区书屋、城市数字影院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文明六进”活动(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丰富文明创建内容。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面向社会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住宅小区、社区体育娱乐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的公共文化需求。
    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对“两台一报”等新闻宣传媒体的扶持和管理力度,发挥唱响主旋律、服务大发展的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市文体广电中心建设。创造一批思想深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充分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新建、扩建、完善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动漫大厦、图书商城,挖掘培育贾氏青萍剑、渤海渔村剪纸、黄骅人工制盐技艺、黄骅渔鼓等地方文化,发展古贡枣园、古贝壳堤等旅游文化和节庆会展文化,培树信誉楼商业文化,形成黄骅文化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打击非法文化现象。
 
 
第十章  健全保障机制  促进规划顺利实施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协调衔接,健全重大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和评估考核机制,使规划走向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考核
    实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全力组织规划纲要的实施。特别是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市政府各部门、各乡镇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强化本单位年度计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提出具体、明确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和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建立健全投资机制,保障项目实施
    坚持用开放和市场的办法,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切实保障规划提出的重大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服务业、环保、节能减排、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财政年度计划和长期资金的安排必须围绕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保证规划提出的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对一般竞争性项目,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社会投资,努力争取国家、省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做深做透规划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十二五”规划主要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建立健全项目目标责任制和规划项目动态跟踪管理工作机制,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 “十二五”规划目标,加速我市沿海开发开放率先崛起,加快现代化滨海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而努力奋斗!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基本概况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